2025年3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隆重举行“大师论道”高质量学科发展学术论坛暨临床药学院院庆周年庆祝活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郝小江,中国工程院、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杨宝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肿瘤研究中心主任丁健、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陈士林、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等领导嘉宾、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襄学术盛举。
范先群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他指出,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排头兵,交大医学院始终以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为己任,构建了覆盖医学全链条的卓越学科集群。临床药学院的成立,标志着交医在“医-教-研-产”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上迈出关键一步。成立一周年来,学院通过三大核心路径建设,在学科建设和成果转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构建了药学学科创新发展范式,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主旨报告环节,陈凯先院士以“大力加强我国生物医药原始创新”为题,深刻剖析了我国医药创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指出,我国原研药物的开发能力虽已显著提升,但与第一梯队还有较大差距。他强调聚焦基因编辑、AI药物设计等前沿技术,加强基础研究向产业转化,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杨宝峰院士立足全球视野,系统阐释了“核酸药物的研究与启示”。他对核酸药物的研究现状和难点进行了深入解析,指出非编码RNA药物等核酸药物在罕见病的治疗中还存在瓶颈,但在肿瘤和心血管疾病领域取得较大进展。建议聚焦罕见病和慢病、多功能、多靶点核酸药物、远端递送等开展研究,为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郝小江院士则从“若干天然小分子探针的化学生物学研究”出发,指出天然产物先导性强、成药性弱,是理想的小分子探针。他围绕影响溶酶体功能小分子探针的发现与机制研究,通过多个天然小分子探针的化学生物学研究实例,展示了由小分子探针到先导化合物再到新化学实体的创新研究范式。
陈士林院士带来的“基因组和AI支撑的中药科技创新”报告尤为引人注目。他详细介绍了本草基因组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最新进展,展示了多组学技术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开辟的新赛道。他指出:本草基因组学运用多学科交叉手段,寻找新靶点与药效物质,实现“多靶点多途径”药物开发,开启中医药智化新篇章。

论坛由丁健院士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药学院院长林厚文共同主持。


范先群院士为陈凯先院士、杨宝峰院士、郝小江院士、陈士林院士颁发感谢状。
本次论坛“大师论道”高质量学科发展学术论坛,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与顶尖学者对话的珍贵机会,更通过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有力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让师生医务员工在百年校园内“转身遇到大师”成为一种常态。
为进一步对接“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深度融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24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充分整合医学院基础药学和附属医院临床药学的科研力量和人才资源,成立临床药学院。旨在通过加强交叉,协同开展“大药学”领域的学科建设、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培养高素质临床药学人才,推动我国生物医药药学的高质量发展。未来,临床药学院将持续深化“思源融创,博精并重”的办学理念,为推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交医力量”。
来源:学科规划处、临床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