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洁、陈亚兰、杨露 图/姚燕华、孙雪青、杨露
为增进公众对生命科学的了解,培养新生代对于生命科学的兴趣并锻炼其科学思维及动手能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肿瘤微环境与炎症重点实验室于2019年5月25日举办了“实验室开放日”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细胞奥秘和抗氧化复杂性与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该活动由程金科实验室和易静实验室共同举办,是自2014年以来组织的第7次活动,接待的人数从最初的30人增加到180人,设计的活动内容也从最初的5项增加到8项,台前幕后的志愿者16名。慕名前来的参观者中不仅有中小学生和高校学生,也包括很多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这也体现了关注科学人群的多样性。整个活动过程气氛热烈,井然有序。
活动既能听到活泼的实验小鼠讲解,又能操练新奇的微量移液操作;既能看到显微外科操作小鼠的演示,又能够在指导下制作属于自己的组织切片;既可询问了解基因构建和分子克隆,又可模拟操作扩增基因。
参观者们分为8组分别对实验小鼠个体、器官、组织、细胞及细胞内部结构等不同层次的8个科普站点进行循环参观。1.观察和了解实验小鼠:动物与人类息息相关,与人类有生存、生活、伙伴以及健康关系。志愿者向参观者展示了裸鼠、小鼠、及大鼠的同时,讲解了实验动物的种类和服务领域及实验动物用于研究人类不同疾病的模型,强调了既然实验动物为人类做出如此多的贡献,我们应该对它们表示尊重和感谢,上海交大医学院建立了实验动物纪念碑,每年清明节医学院师生都会前往祭奠为科学献身的实验动物。2.观察小鼠的器官:志愿者讲解“解剖显微镜”的用途及使用方法。对小鼠心脏,主动脉,肝脏,肺脏及肾脏进行取材,通过解剖显微镜的操作及电脑的清晰显像让参观者们了解各个脏器的大体构建及细微结构。3.组织切片制作:志愿者向参观者们讲解并演示了如何将软的小鼠组织进行固定使其变硬后进行切片,包括将组织块进行固定、脱水、透明等处理后包埋在石蜡中,使组织变硬,然后用石蜡切片机切成只有一层细胞的薄度,这样我们才能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研究,把宏观变成微观。4.观察小鼠的组织结构:如果说纳米太小,毫米太大,那微米恰恰是我们观察组织结构的最佳尺度,在这一尺度的视界里,光学显微镜是我们观察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的利器。通过正置显微镜向参观者们展示并讲解了肝脏、肌肉、脂肪及肠道等组织的结构。5.观察培养的细胞:志愿者讲解了细胞培养是生物研究中非常重要且基础的技术,通过模拟机体内的条件,使细胞在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生长,并通过倒置显微镜向参观者们展示了生命的微观组成——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状态,有助于大家从细胞层面理解生命活动。6.操作微量移液器:首先介绍了微升的概念及微量移液的基本要领、步骤以及应用,其次介绍了实验中用到的混匀和离心操作,并让参观者们使用微量移液器进行实际操作,提高了大家对动手实验的兴趣。7.介绍生命科学实验用的小型仪器:主要介绍了核酸水平电泳仪、高速离心机和PCR仪,通过对各个仪器原理、操作步骤、预期结果与分析,以及注意事项的讲解,让参观者们初步了解生命科学领域对细胞内大分子物质研究的基本过程,启发其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以及为在科学前沿领域的探索提供初步的知识积累。8.了解分子克隆:简要介绍了基因克隆的基本过程,让参观者体验涂布平板的操作。普及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向公众解析外源DNA整合到基因组的重重困难,不再谈“转”色变,鼓励公众不迷信偶像权威,努力尝试独立思考,理性批判。


经过一个上午丰富、有序且高效的活动,本次“实验室开放日”圆满结束,参观者挑选所关心的实验环节进行观摩,并得到了解答和释疑;家长们纷纷称赞活动内容丰富,环节设计用心,活动组织有序;小学生们也感受到科学世界带来的全新体验。参与本次活动的志愿者老师和同学遍及系里的各个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党支部也积极承担组织和志愿工作,大家的分工和合作使活动顺利举办。此次活动也再次体现我们的用心,体现我们作为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和对青少年的培养,体现大学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