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特色和先进事迹(1000字,可附页)
细胞生物学课程组为细胞生物学科的教学单位,由跨系的三个部门构成,包括生化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实验教学中心和公共平台的部分教师,承担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8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细胞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的相关内容,同时也承担本科生科研项目RBL项目和“大学生科创”项目带教,年均5-10项。
细胞生物学课程组有较为鲜明的特色,即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课程组不断适应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学校培养目标,主动参与学校的各项教学改革,另外也热情地自发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同时在改革上,始终保持创新,根据国际/国内医学院课程的不同,生物学和医学生物学的不同,创新地设置适合我校的教学模式。特色和创新处具体如下:
承担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核心课程,热情参与新课程建设。细胞生物学课程组是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主力,不仅参与学院的各种常规学制学生教学,更重要的是积极参与各类新专业和新学制学生的课程开设,包括2015年起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的《细胞生物学》、2016年起的生物医学科学专业的《生物学模块1》、2018年刚刚起步的直博生致远班的《高级细胞生物学》。同时,在上海全英文示范课程建设中,细胞生物学也是其中之一。在慕课建设中,开设了本校平台的线上教学,同时与线下讨论相结合,成为混合式教学模式,以适应新的教育模式,该课程也将于在人卫慕课平台(医学线上课的重要平台)开始上线。在整合课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建设中,主导的课程曾获得上海市重点建设项目,并获得优秀评级。
1.设置分类教学目标。根据各学制、各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设置相应教学目标。同一门课程,不同学制不同教学目标。不同课程,区分不同的教学目标,实现OBE的大学教育方式(Outcome-based education)。
2.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形成学生好评的教学形式。在本科生课程中,自2008年开始进行翻转课堂、TBL(Team-based learning)、自学模块/课堂讨论混合式教学策略、学生案例综合报告4种教学方式的改革。以教学效果、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等为依据,对这些教学方式进行考察,并做出调整。同时申请教学课题3项,开始进行规范的学术型教学研究。在研究生教学中,也自发进行改革,包括技术课的“读文献,讲文献”、理论课的“小组讨论”模式,教师看到成效,研究生也表示“从未有如此多互动和生动的课堂”,培养思辨、表达、批判性思维能力。
3.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和课程思政。课程组很早即注意到在各种课程授课中进行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尤其体现科学素养,在授课中加入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和科学历程,实现课堂思政。
4.指导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践行创新人才培养。课程组教师从学校RBL课程建设初期即参加带教,至今已有8年,同时也在新近年轻教师中灌输主动承担大学生科研培养的理念,目前组内教师承担大学生科创项目、RBL、生医科专业指导多项。
5.积极热情参与青少年和公众科学素养的引领。课程组配合地方学会、上海市科委,并在系的支持下多次向公众开放实验室,从2014年至今6次开放,接待几百名中小学生和公众,解释科学家和大学的工作,对社会和公众发挥引领作用。
6.课程组师资队伍中,教师覆盖面广。本课程组教师34名,除了理论教学师资,还包括公共技术平台、实验教学师资,能够满足各类教学的需求。这也是课程组不同于其他课程组的特色,并充分体现了学校整合式教学特色,本科/研究生一贯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同时,课程组将研究主力PI(研究课题组长)和新近青年研究人员(博士后培训后)纳入课程组中,制定3-10年的培养规划,承担对这些教师的全程培养,最终逐渐达到一流大学对师资的要求,达到对创新医学人才培养中对教师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