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特色和先进事迹(1000字,可附页)
“上海市肿瘤微环境与炎症重点实验室” 是由生物化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牵头,2011年11月经上海市科委批准筹建,2013年11月通过验收建立的。实验室的总体定位是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策略,围绕“肿瘤微环境和炎症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调控机制”开展研究,希望实现通过干预肿瘤微环境与炎症来进行肿瘤防治的目标。
实验室建立以来,研究始终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及上海市需求,鼓励自由探索,强化科教融合和人才培养,不断完善其定位和研究方向。承担了国家及上海市的各类重大重点项目,在Nature Communication, Cell Reports, Blood, Cancer Research, Oncogene 等国际权威刊物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同时,实验室成为了上海市“一流学科”和“高原学科”建设的组成部分。实验室通过与肿瘤临床医疗单位之间开展合作研究,拓展了应用性的研究方向。实验室还把研究平台向社会开放,为上海市许多医疗研究机构提供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服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实验室于2014,2016年成功组织了第七次和第八次“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UMO, Ubiquitin, UBL Proteins: Implications for Human Diseases”会议,每次会议均有包括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200余位海外专家参加,参会者包括欧美著名的研究机构及国内各大研究机构和医学院的科学家。这些活动促进了实验室与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交流,也成为由国内承办的高水准的、有彰显度的国际会议。
实验室围绕国家和上海市的重大需求,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凝聚了一批在海内外得到良好科研训练并取得一定学术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目前,实验室总人数为67人,平均年龄39.24岁。其中,从职称结构看,作为课题组长、拥有正高级职称者有15人。重点实验室先后从海外引进了一批新的学科骨干力量,包括2位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徐楠杰、沈蕾),刘俊岭教授获得2015年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徐天乐教授获得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上海市领军人才,张健和童雪梅研究员获得优秀青年基金资助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Man Mohan、徐楠杰等5人获得上海市特聘教授。与此同时,重点实验室送出了一批青年教师赴海外从事合作研究和博士后工作,并在现有青年教师中,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遴选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担任Co-PI,帮助青年人建立独立的科研方向。
经过近五年的建设,重点实验室努力营造学术氛围,提倡创新精神,形成了良好的团队文化、建立了科学的制度,建立了以实施科研项目带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全面发展格局,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旨在为实现通过干预肿瘤微环境与炎症来进行肿瘤防治的目标做出重要贡献,为本校的科教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为科学管理探索了新的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