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8月17日,“2025年人际心理治疗(IPT)发展及其在老年人、青少年群体中的应用培训班’在医学院顺利举办。本次培训由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共同举办。培训旨在专业而系统地分享人际心理治疗(IPT)发展及其在老年人、青少年群体中的应用(以下简称IPT),以理论结合实践演练的方式推进IPT在医疗技术人员和心理学相关从业工作人群中的普及与运用。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名誉教授Diana Koszycki特邀与培训现场连线互动致辞。作为国际人际心理治疗协会(ISIPT)资质认证委员会主席和IPT项目总负责人,Diana Koszycki教授介绍了IPT在国际研究中的发展历史和当前应用成果。同时,她高度赞扬了本次课程项目主要授课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许桦,肯定了她为IPT在中国的推广与应用中做出的贡献。

在我国,老年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支持系统的不足、孤独感,是老年人、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人际心理治疗(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IPT)是具备最充分循证医学证据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是一种以人际为导向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其特点为结构简明、聚焦现实问题、可操作性极好,其人际导向的特点有助于帮助这些特定群体改善支持系统、应对实际问题、改善情绪。

Diana Koszycki教授从IPT的起源、四个人际问题领域、主要目标和特点以及循证实践等方面做了专业的讲解。她强调,IPT是一种成熟的、有时间限制的、手册化的、治疗抑郁症和其他一些障碍的干预手段,虽已被纳入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和进食障碍的治疗实践指南中,但仍需要对其他心理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进行更多的研究,我们对这些研究结果充满期待。
作为此次课程项目主要授课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许桦主任运用所长,系统而深入地带领大家从IPT的起始阶段、中期阶段和结束阶段做全面的理论与应用学习。其中,起始阶段以七个步骤确定初始治疗的总体目标方案,中期阶段着重阐述复杂哀伤、角色转换、人际冲突、人际缺陷四大类型,结束阶段对六大目标任务分解。

培训第二天和第三天的课程均以工作坊的形式展开。Diana 教授和许桦副主任着重聚焦了人际心理治疗在老年群里中的应用。来自香港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精神科副顾问医生钟沛然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的倪晓东教授、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主管心理治疗师周笑一运用丰富的案例与解析具象化阐释了人际心理治疗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应用。


在培训的最后阶段,几位授课老师带领所有学员进行分组实践。大家在情景模拟和案例讨论中学以致用,将三天所学的丰富知识在对来访者和咨询师的角色扮演中充分巩固,几位授课老师现场指导并答疑,将研学氛围推向了高潮。

继前次“人际心理治疗发展及其在老年人、青少年和肿瘤患者群体中的应用”培训班举办以来,人际心理治疗在临床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应用。在加强心理障碍诊断的同时,规范治疗亦非常重要,尤其需要关注弱势群体包括儿童及青少年、老年人、肿瘤患者等的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人际心理治疗等联合心理治疗可为特殊患者群体重获心理健康带来更多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