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儿中心血液肿瘤团队在《Leukemia》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2019-01-08 浏览( 来源: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撰稿:夏琳
 摄影: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科李本尚教授、汤静燕教授团队近日在血液学权威学术杂志《Leukemia》(影响因子10.023)发表了关于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精准诊治方面的研究成果(The genetic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morphologicallydiagnosed as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该项研究证明了下一代测序技术在APL分子分型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通过对APL基因突变谱特征的大样本分析,首次提出了“经典型”APL和“非经典型”APL的概念,对临床开展APL的精准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APL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一种特殊亚型。95% APL患者存在特异性的染色体转位-t(15;17)(q22;q21)形成PML-RARA融合基因,其编码的融合蛋白是APL的驱动基因。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和亚砷酸(Arsenic trioxide, ATO)通过靶向作用于PML-RARA融合蛋白发挥治疗作用,使得其完全缓解率达到90%以上,从而PML-RARA融合基因的检测对APL的诊断及治疗至关重要。但临床上常会遇到一些患者,骨髓形态学上符合APL的特征,但传统检测技术包括核型分析、RT-PCR和FISH等检测不到PML-RARA融合基因的存在,这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造成了困难。该项研究建立了基于下一代测序技术的PML-RARA融合基因检测技术,证明了下一代测序技术较之传统检测技术独具优势,为APL的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相应于PML-RARA阳性的“经典型”APL,该研究还提出了“非经典型”APL的概念,即形态学上符合APL的特征,无RARA基因重排,存在维甲酸受体家族的其他成员(如:RARB、RARG)的基因重排。临床预后分析发现,缺乏RARA重排的“非经典APL”患儿复发率大大提高,临床上对于这部分“非经典APL”患儿的治疗应采用传统的AML化疗方案更为合理。

本研究工作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科完成,李本尚教授、汤静燕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赵洁博士、梁建伟硕士为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经费支持。



 

学院快讯

  医学院“思南健康学堂”进社区楼宇首站活…
  学指委举行辅导员“学分制、模块式”培训…
  公共卫生学院与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上海中…
  研究生党员赴龙华烈士陵园开展“传承·清…
  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一行来访上海交通大学…

科研动态

  口腔医学院蒋欣泉团队揭示骨骼发育中破骨…
  基础医学院刘俊岭和徐艳艳团队揭示血小板…
  Adv Mater | 公共卫生学院宋海云研究员合…
  基础医学院方超课题组发表Adv Funct Mate…
  STAR Protocols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教授等…

菁菁校园

  医学院2022级临五三班举行“桃李争妍人间…
  ​医学院闵行本科生团委“缤享春光,趣动…
  “匠·仁:医学史背后的科技力量”第二季…
  医学院第七届本科生TBA篮球赛顺利开幕
  医学院2022级临五四班举行“相约花海·筑…

媒体聚焦

  【上海电视台】世界口腔健康日:牙齿脱臼…
  【新民晚报】交大医学院“久蔚”诊室公益…
  【文汇报】打造“健康大思政”,交大医学…
  【上观新闻】世界口腔健康日|交医附属九…
  【央视网】范先群:近视低龄化问题突出 …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