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男子突遭暴发性心肌炎,附属新华医院奉贤院区ECMO力挽生命狂澜
2025-09-29 浏览( 来源:新华医院 
 撰稿:
 摄影:

一场与死神的紧急竞速,在奉贤上演。38岁的王先生(化名)将“发热胸闷”误判为普通感冒,却不知已被凶险的“暴发性心肌炎”缠上。从首诊医院第一时间识破危情,到急救中心高效转运,再到新华医院奉贤院区多学科团队果断启用ECMO技术,每一环紧密衔接、分秒必争,最终为年轻生命筑起“防护墙”。这场成功救治,不仅是优质医学技术的胜利,更是区域内医疗机构协同作战的生动缩影。

“就是有点发热、胸口闷,扛几天应该就好了。”当王先生带着轻微不适来到附近医院就诊时,并未察觉生命已亮起红灯。但接诊医生凭借专业判断,从心电图多个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心肌酶谱指标异常飙升的信号中,迅速锁定了“急性暴发性心肌炎”的诊断。

随着病情快速恶化,王先生生命体征愈发不稳。为抢抓“黄金救治时间”,首诊医院立即启动转诊流程,紧急联系医疗急救中心。急救中心迅速响应,调配专业车辆与医护人员,全程严密监测患者状态,平稳将其转运至附属新华医院奉贤院区。这关键的“第一步”,为后续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

刚抵达附属新华医院奉贤院区急诊科,王先生的病情已濒临绝境:恶性心律失常突然发作,血压骤降,意识逐渐模糊,心脏泵功能濒临衰竭,常规药物治疗难以阻挡病情恶化。“患者生命正在以分钟倒计时,必须上ECMO!”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心胸外科、心血管内科、超声诊断科组成的多学科救治小组,迅速达成共识,将ECMO作为挽救生命的最后希望。

在医务部统筹调度下,ECMO救治团队火速集结。心胸外科朱家全主任在超声引导下,精准完成股动、静脉穿刺置管;急诊医学科陈凉主任同步启动ECMO设备,快速完成管路预冲;重症医学科杜隽铭主任、殷娜主任紧盯生命体征,实时调整用药方案;张海波护士长带领护理组高效备齐物资……整个操作过程紧张却有序,每个人都在与死神竞速,只为守住生命防线。

当ECMO设备成功运转,暗红色的血液从王先生体内引出,经人工膜肺氧合后变为鲜红色,重新泵回体内时,救治团队悬着的心稍稍放下——“转机成功了!”这台“体外心肺”暂时接过了心脏的“工作”,为心肌修复争取时间。

但危机并未解除。接下来的日子里,多学科团队24小时轮班值守,密切监测体温、血压、心电、血气分析、出凝血等上百项指标,严防出血、血栓、感染等风险,根据患者情况实时微调设备参数。转机在ECMO支持的第4天出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显示,原本近乎“静止”的心脏,重新恢复了自主、规律的搏动。

经过100多个小时的ECMO支持与精心治疗,王先生的心脏功能逐步恢复。经团队审慎评估后,ECMO成功撤机。又经过一天多的观察,他的意识完全清醒,气管插管和呼吸机也顺利移除,濒危的生命终于“重启”。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民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支部…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举行教学设备培训工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海南国际医学中心新学…
  医学院工会为30年教龄教职工举办主题摄影…
  医学院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举行 “知联…

科研动态

  eClinicalMedicine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团…
  Nat Metab|童雪梅课题组发现高乳酸肿瘤…
  Nat Ecol Evol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课题组…
  Nat Mach Intell|张健课题组开发人工智能…
  Circulation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冰/…

菁菁校园

  2023级临八三班班导师活动顺利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5级海南专项研究生…
  2023级临八五班、二班联合班导师活动顺利…
  基础医学院研二研究生党支部开展主题校园…
  原创舞台剧《杏林有道,仁术无声》首演启…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第一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浦东校区…
  【人民日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浦东校区…
  【浦东发布】浦东再添一所一流高校,上海…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