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为75岁阿婆成功完成内镜下贲门缩窄术,不开刀解决反流之苦
2025-05-08 浏览( 来源:第九人民医院 
 撰稿:黄欣
 摄影:

75岁高阿婆因胃食管反流病长期口服药物治疗,但是效果不明显,多次因胃食管反流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而住院治疗,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苦不堪言。医生曾建议其手术治疗,但高阿婆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又有基础疾病,一直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

三个月前,高阿婆反复反酸、烧心,甚至呕吐咖啡色液体、解黑便,至当地医院就诊。胃镜检查提示:反流性食管炎(LA-B),食管裂孔疝(重度,混合型)。经人介绍,高阿婆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

王东主任充分评估了患者病情,结合个人意愿,决定以微创的方式为她实施内镜下贲门缩窄术。术中进镜可见齿状线上移,贲门环松弛,胃底疝入食管内。在医护团队紧密配合下,王主任用氩气刀沿齿状线胃侧三分之二周进行标记定位,标记处套扎器间隔套扎黏膜6环,接着用圈套器在套扎环基底部进行电凝电切,小心切除黏膜。

近日,高阿婆回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术后复诊,上消化道碘水造影显示:食管与胃连接处通畅,未见明显狭窄及异常通道。

王东主任介绍:胃食管反流病(俗称反酸烧心)在消化内科非常常见,食管裂孔疝往往是背后的“罪魁祸首”。食管通过膈肌上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此处就好比一个“阀门”。一旦“阀门”变松,就容易导致胃甚至腹腔内结肠、小肠以及大网膜等脏器进入胸腔,进而引发多种症状。严重的食管裂孔疝不仅会引发顽固的反酸、食管炎,还可能诱发巴雷特食管甚至食管癌。患者通常需要长期吃抑酸药,但这类药物可能影响消化吸收功能,甚至增加胃癌风险。过去,这类患者只能选择开刀手术,但费用高、创伤大、恢复慢。内镜下贲门缩窄术就是切除部分黏膜,其目的是使创面愈合过程中形成疤痕,从而紧缩贲门,阻止胃及胃内容物进入食管。与传统的开腹或开胸手术相比,该方法具有安全、简单、恢复快、医疗成本低、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等优势,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已成熟开展该项技术。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医学院学指委举行教工党支部扩大会议
  农工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总…
  公共卫生学院第八党支部开展“深化作风建…
  上海交大医学院庄友文研究员获首届何享健…
  市公安局文保分局来校开展网络安全监督检…

科研动态

  eClinicalMedicine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团…
  Nat Metab|童雪梅课题组发现高乳酸肿瘤…
  Nat Ecol Evol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课题组…
  Nat Mach Intell|张健课题组开发人工智能…
  Circulation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冰/…

菁菁校园

  李春波名师工作室举行“心育同行·研思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第九党支部召开首…
  2023级临八三班班导师活动顺利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5级海南专项研究生…
  2023级临八五班、二班联合班导师活动顺利…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解放日报·头版】近200例免费手术,成功…
  【解放日报】国庆长假,这位院士回乡动情…
  【第一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浦东校区…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