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荣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两项
2019-01-17 浏览( 来源:教务处 
 撰稿:
 摄影:

  日前,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批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教师〔2018〕21号),公布了获奖项目名单。由医学院院长陈国强院士领衔的《夯实医教协同,综合性大学“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由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张志愿院士领衔的《创新能力导向的口腔医学生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获二等奖。

  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接受各级各类学校、学术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教师及其他个人申报,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个大类,并首次接受香港、澳门地区申报。经专家评审、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委员会审议,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评审共遴选出授奖成果452项,其中特等奖成果2项,一等奖成果50项,二等奖成果400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按照《教学成果奖励条例》设立,每四年评审一次。1989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展优秀教学成果评奖,今年是第8次开展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


  附:获奖成果介绍

  项目名称:夯实医教协同,综合性大学“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完成人:陈国强、郭晓奎、胡翊群、钮晓音、邵莉、唐华、梅文瀚、洪梅、胡伟国、郑青、郁松、陈洪、周栋、苏懿、缪青

  成果简介:院校教育是医学人才成长的重要基础性环节。世纪之交,我国有将近50所高等医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合并,这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历史上的重大变化。合并后,如何理顺综合性大学背景下医学院(部)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本科医学教育体系,以保障本科医学教育健康发展。同时,在新体系中如何解决医学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主要涉及:一是医学课程存在医前教育、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三段式分割局面,课程内容前后割裂,不同阶段教师缺乏沟通交流,学校与临床教学基地联系不紧密;二是传统医学院校重专业轻通识,缺乏人文教育的氛围,学生在毕业后缺乏对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创新实践能力不足、医学人文情怀和对生命的尊重难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等;三是医学院校教师评价标准偏重论文、科研和奖项,与教学有关的评价指标少,导致教师重科学研究轻人才培养,缺少有利于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教书育人的文化氛围。以上现象在医学教育中普遍存在,造成了医学教育体系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制约了医学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于2005年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针对上述问题,充分发挥“部市共建”、“部部共建”的体制机制优势,遵循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规律和遵循医学学科的特殊规律,既保持医学院医、教、研、管的相对完整性,又充分将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学科和人文环境等优势转化为医学教育核心竞争力;在强化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临床服务能力建设的基础上,构建并不断完善“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顶层设计,夯实医教协同,统筹学校、医学院和13家附属医院一体化资源,实施学校教师与临床教师联动育人、交互授课,辅以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的机制创新予以制度保障,全面支撑教学改革的实施。该体系的实践落实了接触临床前移、医学问题前移、科研训练前移的“三前移”措施,以及人文通识教育与医学教育结合、临床与基础医学教育结合、科研训练与医学实践结合的“三结合”原则,保持基础医学教育不断线,临床医学教育不断线,职业态度与人文教育不断线,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不断线。通过“三整合”统筹校院资源,建立全新的整合课程体系即基础和临床知识体系整合,基础和临床师资队伍整合,基础和临床教学资源整合,学校和附属医院合力育人,培养学生职业精神。

  经过十多年实践,建立并夯实医教协同可持续的教学组织、机制和制度,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万余名医学人才。通过调研,受益该体系的毕业生岗位胜任力有了显著提升,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近三年70%以上在三级医院。该培养体系有力推进了更加卓越和更具灵魂的医学创新人才培养。

  成果的创新点体现在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课程体系,创新医学教育生态体系,创新医学人文教育和思政体系,创新教学激励机制。该体系促进“四个一流”的形成,吸引了一流生源,汇聚了一流师资,建设了一流学科和培养了一流人才!


  项目名称:创新能力导向的口腔医学生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完成人:张志愿、沈国芳、冯希平、郑家伟、张建中、朱亚琴、周曾同、张陈平、张富强、李江、蒋欣泉、张丽莉、曹霞、孙韫、张伟

  成果简介: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始建于1932年,是国家级重点学科、“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学科,是培育卓越口腔医学人才的重要基地。面对口腔医学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和新材料、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在口腔领域的应用,传统口腔医学课程体系已难以满足对“创新”人才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各学科独立授课,基础与临床分段明显,学生思维方式固化;临床实践脱节,培训模式简单且过程缺乏连接性,学生动手能力弱化;专注书本教育,学生创新意识受限。

  因此,为适应21世纪国家发展的需要,培养能够面向未来的卓越口腔医学生,2010年,上海交大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针对学生好奇心激发、临床思辨发展、岗位实践创新、人文素养培育与国际视野开拓,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以“创新理念”为目标,以“课程整合”为切入点,启动对传统口腔医学生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以疾病导向,引入整合教学理念,打破按学科教授知识的壁垒,提升学生临床思辨能力;重新设计实践课程,新增情境模拟实训教学环节,增强实践教学的连续性,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培养前移,构建全程导师制,根据学生特点,在不同阶段配备不同导师,引导学生科研早接触,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创新潜能;开拓国际交流平台,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

  新培养模式解决了单学科课程结构导致学生综合思辩能力薄弱的问题,打破了口腔医学生本科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隔阂,促进了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人文素养的融合提升,克服了学生国际交流少和临床动手能力弱的不足。新培养模式实施后,口腔医学生的科学创新力、综合实践力、人文素养和国际交流能力全面提升;模块式整合课程得到好评,已在近10所口腔医学院校推广应用; 该成果改革传统模式,打造模块式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建立进阶式实训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构建全方位育人机制;融创科研思维,开展全程导师教学;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学生国际视野。

  成果的创新点体现在构建实施整合口腔医学模块式课程;全程进阶教学创新实践无缝衔接;双师联动和人文职业教研立体型教育。教学辐射广,多次在全国口腔医学教育研讨会上作主题演讲;,充分发挥了辐射引领作用,为口腔卓越创新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学院快讯

  医学院“思南健康学堂”进社区楼宇首站活…
  学指委举行辅导员“学分制、模块式”培训…
  公共卫生学院与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上海中…
  研究生党员赴龙华烈士陵园开展“传承·清…
  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一行来访上海交通大学…

科研动态

  口腔医学院蒋欣泉团队揭示骨骼发育中破骨…
  基础医学院刘俊岭和徐艳艳团队揭示血小板…
  Adv Mater | 公共卫生学院宋海云研究员合…
  基础医学院方超课题组发表Adv Funct Mate…
  STAR Protocols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教授等…

菁菁校园

  医学院2022级临五三班举行“桃李争妍人间…
  ​医学院闵行本科生团委“缤享春光,趣动…
  “匠·仁:医学史背后的科技力量”第二季…
  医学院第七届本科生TBA篮球赛顺利开幕
  医学院2022级临五四班举行“相约花海·筑…

媒体聚焦

  【上海电视台】世界口腔健康日:牙齿脱臼…
  【新民晚报】交大医学院“久蔚”诊室公益…
  【文汇报】打造“健康大思政”,交大医学…
  【上观新闻】世界口腔健康日|交医附属九…
  【央视网】范先群:近视低龄化问题突出 …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