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先群教授荣获2019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9-11-19 浏览( 来源: 
 撰稿:
 摄影:

11月18日,2019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揭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范先群教授荣获2019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何梁何利基金由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于1994年创立,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公益性科技奖励基金。何梁何利基金的宗旨是通过对我国取得杰出成就的科技工作者进行奖励,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激励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技术高峰,促进祖国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


守护生命,点亮光明

——记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 范先群

攻克眼眶病眼肿瘤临床诊疗难题,破解疾病背后的基因密码,为患者守护生命、点亮光明,这是范先群从事眼科临床和科研工作三十多年来的至高追求,更是他心如磐石、誓要攻克的医学难题和翻越的科技高峰。

守正创新、敢于突破。范先群带领团队开展眼眶病眼肿瘤研究,创立眼眶外科手术关键技术,开创精准微创眼眶手术;创建眼恶性肿瘤治疗新策略,提高保眼率和生存率,引领我国眼眶病眼肿瘤专业走向国际。

范先群,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亚太眼肿瘤眼病理学会主席、亚太眼整形外科学会主席、英国皇家眼科学院Fellow和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Fellow Ad Hominem、 中国抗癌协会眼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十三五规划教材《眼科学》主编、中华眼科学会眼整形眼眶病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眼眶病眼肿瘤重点实验室主任。主持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5项。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Cell Stem Cell等SCI论文159篇,12篇IF大于10,授权专利23项。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开创精准微创眼眶手术,攻克临床难题

眼眶结构复杂,与眼球、视神经、颅脑、鼻窦等重要组织存在特殊毗邻关系,手术空间狭小、暴露困难,既要精准地重建缺损,又不能碰伤眼球,更不能损伤视神经,眼眶手术长期来都让许多眼科医生望而却步。

上世纪80年代末,家用汽车开始在我国普及,车祸导致眼外伤特别是眼眶骨折患者逐年增多。对这些患者的治疗,整形外科医生可以从外形上进行修复和改善,而眼科医生擅长恢复视觉。为实现 “视觉功能”和“整复重建”的融合,范先群师从我国整复外科创始人张涤生院士,攻读博士研究生。回到眼科后,他带领团队建立数字化眼眶外科技术,实现学科交叉融合,把重建光明和重塑外形从“两难齐全”变为了“两全其美”。

通过术中导航系统进行精确的手术和检测。


范先群团队研发了眼眶手术导航系统,建立了术前模拟、术中引导、术后评估的精准技术,实现从经验到精准的转变,将导航系统应用于眼眶骨折手术,大幅提高了眼眶修复效果。针对眼眶外科修复重建手术中的关键问题,范先群团队又率先构建了数字化眼眶模型,标准化测量方法和虚拟手术等数字化眼眶外科技术平台,提出了眼眶骨折新分类,建立了直接眶压监测和眼球突出度测量的新方法,制定了眼眶骨折规范化诊疗新方案等。

曾有一位小伙,因车祸造成眼眶严重骨折,当地医生表示无能为力。几周后,眼部消肿了,但眼球凹陷,不能转动,且看东西重影。到省医院手术后,情况并未得到改善。在导航技术辅助下,范先群为他做了眼眶修复重建手术,不仅使其眼球复位,视力也恢复如初,小伙感激不已。

眼眶疾病多位于球后,视野暴露困难,导航实现了精确定位,但看不见眼眶深部结构。为此,范先群将内镜技术应用于眼眶手术,并提出内镜和导航融合的新理念,攻克多模态数据整合技术难题,将内镜技术和导航技术合二为一,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眼眶内镜导航手术系统。

曾有一名“眼眶巨大神经纤维瘤”的女性患者,自幼出现右眼肿胀伴眼球突出,随着年龄增长,右眼球突出越来越严重,几近失明,并出现眼球搏动、眼球下移等症状。直立时,右眼相较左眼突出达1.6cm,下移2.2cm;仰卧时,眼球深陷眼眶内。经CT检查,患者右眼眶口明显扩大,右侧眶顶有约3*3cm缺损,脑组织涌入眶内致右眼球受压,将眼球向前推出。眼眶巨大神经纤维瘤虽是良性肿瘤,但呈浸润性生长,会造成眼眶缺损、颅眶沟通等。该患者右眼缺失手术重建所必须的正常骨性结构,范先群团队应用数字化设计平台,进行术前模拟标记肿瘤范围、设计眼眶重建方案;术中,在内镜导航系统引导下,范先群为患者精准切除了肿瘤,确定眼眶重建关键点,进行截骨移位,重建眶缘和眶壁;术后,患者眼球复位,外观明显改善,视力显著提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二十年的科研攻关、深耕积累,范先群领衔的眼眶外科修复重建关键技术体系的创建和应用项目荣膺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创建眼恶性肿瘤治疗新策略,保眼球保生命

眼睛也会长“癌”!眼恶性肿瘤主要包括眼内、眼睑和眼眶恶性肿瘤,可致盲、致残、致死。提高眼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保眼率,一直是世界性难题。 范先群从建立眼肿瘤诊疗新技术入手,以创新手术模式为突破口,带领团队创建了眼恶性肿瘤关键诊疗技术体系,致力提高我国眼恶性肿瘤整体诊疗水平。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眼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3岁以内的儿童,不仅可造成视力丧失,一旦病灶转移到颅内或其他重要脏器,还会导致死亡。

为摸清视网膜母细胞瘤在中国的诊断与治疗情况,他率队开展了国际最大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回顾性多中心临床队列研究,发现我国患儿以中晚期为主,死亡率和眼球摘除率居高不下。为此,他带领团队开展研究,建立视网膜母细胞瘤超选择眼动脉介入化疗技术体系和综合序列治疗方案,显著提高患儿保眼率和生存率。

范先群教授为疑难眼疾患者做检查

睑板腺癌是眼睑特有肿瘤,恶性度高,容易复发和转移。范先群带领团队建立起国际最大的眼肿瘤样本库,完成了国际最大规模睑板腺癌多中心临床队列研究,开展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建立了显微控制切除和即期修复手术方案,该病术后复发率大幅降低,生存率显著提高。

曾有一位西藏的60多岁的患者,左眼已经失明,右眼又得了巨大睑板腺癌,从西藏到华西医院就诊后,慕名来到九院眼科找范先群治疗,范先群团队为患者制定了精细的治疗方案,既完整切除肿瘤,又进行了眼睑重建,保住了眼球,保住了视力。5年后,范先群去西藏义诊时还为他进行了复查,视力良好,肿瘤没有复发。

咬定青山不放松,迎难而上结硕果!2019年1月,范先群团队关于眼恶性肿瘤关键诊疗技术体系的研究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探索眼恶性肿瘤发病新机制,开展早诊早治

“范教授,您看看孩子还有救吗?”一位来自河南的母亲带着3岁的孩子,虽然普通话中口音浓重,但浓浓母爱溢于言表。原来,这个孩子罹患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已经在当地医院摘除一只眼球,眼看着另一只眼睛也保不住了,孩子的父母一时陷入了绝望,当地医生介绍到上海九院眼科接受治疗。经眼动脉超选择介入化疗、激光、冷凝等综合治疗,保住了孩子的左眼,目前病情已稳定三年以上。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罹患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孩子来说,保生命、保眼球、保视力,是眼肿瘤医生的至高追求。”范先群说,“只有精准地找到眼肿瘤的致病基因和治疗靶点,才有可能从源头上切断其发生和发展,进而可能实施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为破解眼恶性肿瘤背后的基因密码,范先群带领科研团队对眼肿瘤展开了更深层次的机制研究、基因分析和药物筛查。他用开阔的眼界观察,用科学的头脑思索;他聚焦科技前沿,瞄准世界顶尖水平,一心为眼肿瘤患者守护“光明”。

他带领团队基于已建立的我国最大的眼肿瘤生物样本库,启动了视网膜母细胞瘤高危人群致病基因监测,推动了眼肿瘤疾病的早诊早治工作。目前,已有高危家庭的儿童被检出早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经及时治疗保全了视功能。

如今,他领衔的团队已经可以通过动脉介入化疗、静脉化疗、玻璃体腔化疗、激光、冷冻、手术等综合治疗手段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显著提高该病的保眼率和生存率。

2017年6月1日,上海九院成立了我国首个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关爱基金,用于资助边远贫困地区患儿的医疗救助。范先群说:“我们希望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不因经济原因失去治疗的机会。”他也在很多场合大力呼吁加大公共卫生资源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投入。2019年,国家五部委联合下发通知,将视网膜母细胞瘤确定为儿童医疗救治十大重大疾病之一。

2019年9月,范先群团队首次在葡萄膜黑色素瘤中发现了一种与自噬调控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 ZNNT(lncRNA ZNNT1),并证明其具有显著的抑癌作用,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utophagy。这是继2018年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一个新致病区GAU1(发表于Nucleic Acids Res)和2015年揭示葡萄膜黑色素瘤发生的“陷阱修饰”致病机制(发表于Genome Biol)后,范先群团队在眼恶性肿瘤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建设我国眼眶病眼肿瘤人才梯队,推动学科发展

在范先群的带领下,上海九院眼科已从一个仅有10几名医生,20几张床位的小学科,发展成为如今的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共同组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目前,已有博导11名,在研国家自然基金31项,开放床位数130多张。作为学科带头人,范先群最高兴的是建立了有上海市启明星、银蛇奖一等奖获得者等组成的学术团队和人才梯队;作为老师,范先群最高兴的是学生超越自己,青出于蓝胜于蓝,独当一面。范先群团队的研究成果已推广至全国26个省和直辖市的百余家知名医院眼科和眼科中心。在范先群带领下,上海九院眼科牵头建立160多家单位组成的全国眼眶病眼肿瘤专科联盟,推动了我国眼眶病、眼肿瘤整体诊疗水平的提高。同时,范先群注重国际交流。他应邀参加世界眼科年会、亚太眼科年会等会议,并做数字化手术课程和大会报告。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三十多年来,范先群勤于奉献,急病人所急,除患者疾痛,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大医精诚。面对荣誉,范先群表示:“医学科技日新月异,唯有敢于担当,乐于奉献,才能为健康中国做出重大贡献!”




 

学院快讯

  医学院“思南健康学堂”进社区楼宇首站活…
  学指委举行辅导员“学分制、模块式”培训…
  公共卫生学院与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上海中…
  研究生党员赴龙华烈士陵园开展“传承·清…
  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一行来访上海交通大学…

科研动态

  口腔医学院蒋欣泉团队揭示骨骼发育中破骨…
  基础医学院刘俊岭和徐艳艳团队揭示血小板…
  Adv Mater | 公共卫生学院宋海云研究员合…
  基础医学院方超课题组发表Adv Funct Mate…
  STAR Protocols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教授等…

菁菁校园

  医学院2022级临五三班举行“桃李争妍人间…
  ​医学院闵行本科生团委“缤享春光,趣动…
  “匠·仁:医学史背后的科技力量”第二季…
  医学院第七届本科生TBA篮球赛顺利开幕
  医学院2022级临五四班举行“相约花海·筑…

媒体聚焦

  【上海电视台】世界口腔健康日:牙齿脱臼…
  【新民晚报】交大医学院“久蔚”诊室公益…
  【文汇报】打造“健康大思政”,交大医学…
  【上观新闻】世界口腔健康日|交医附属九…
  【央视网】范先群:近视低龄化问题突出 …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