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9-11-11 10:16 点击:

 

 

一、学校概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位于创新求索、文化荟萃、包容并蓄的黄浦腹地,红墙映日、梧桐环绕。其前身是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96-1952)、震旦大学医学院(1911-1952)、同德医学院(1918-1952)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而成的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57月,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了新的由教育部、上海市政府重点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进入“985”高校行列。两校合并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充分发挥部市共建部部共建的体制机制优势,遵循综合大学的发展规律和医学学科的特殊规律,既保持医、教、研、管的相对完整性,不断探索实践在综合性大学中发展医学院的模式。

历经百余年的春华秋实和六十余载的风雨征程,医学院秉持团结、勤奋、求实、进取的院训及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学院精神,深入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上海气派、交医特质的交大医学院发展道路,努力打造具有厚基础、强实践、重转化、塑规范、融国际的交大医学精品化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医学院始终以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真知、践医学之神圣为己任,与时代同呼吸、与社会共命运,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壮美画卷中留下了诸多浓墨重彩的笔触,为社会输送了7万余名医学人才。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享有较高国际声誉,师资力量雄厚,优势特色明显,学术成绩卓著,集医、教、研以及社会服务全面发展的研究型、创新型院校,医教研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在多项学科综合排名中均位列全国医学院校首位。

医学院将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作为根本任务,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交大医学院已逐步形成了将一批今天优秀、极具创新潜质的学生和不断超越自己、极具创新思维的优秀老师在一起相互激励、共同超越,使我们的学生更加优秀,使我们的老师更加卓越,产生使学生和老师都终身受益的创新能力和智慧的办学理念,建立卓越医学特色教学体系,开创了极具特色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医学教育新模式。近年,医学院持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以基地建设与临床优势为依托,以转化医学理念内涵的卓越医学教育体系建设,坚持提升医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教育方向,形成以精品化职业素质教育为主线的一个模式、两个主体、三个层面、四个贯通、五个特色的医学教育架构,实现扎实基础、主动学习、启迪智慧、提升能力、完善人格的人才培养目标。

医学院现拥有24个学院(系),13所附属医院,覆盖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临床医学八年制(含口腔方向,授予博士学位)、8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儿科学、生物医学科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技术、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护理学)。其中,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为国家特色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法语班)、临床医学八年制(4+4硕博班)、儿科学“5+3”、临床医学五年制(英语班)是学院的特色班级。2016年以培养生命科学领域卓越领军人才为目标,新增生物医学科学专业。目前在校学生8411名,其中本科及长学制学生2983名,研究生4646名,留学生312名。2010年起,医学院率先探索和实践临床医学专业“5+3”“5+3+X”改革,深度参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2019年,新招录住院医师1095名,占全市招录总数的33%

作为教育部基础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教育部口腔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示范中心学科组长单位及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医学院具有临床模拟功能齐备、师资团队雄厚、医疗资源丰富、操作平台先进的基地优势,并通过器官系统整合式课程、临床技能操作、客观化临床考试等全面提升医学生临床技能和创新意识。2012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并担任上海市卓越医学教育计划专家组组长单位。

历年来,医学院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国家级精品课程26门,国家级双语课程3门。《常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成为国内首门护理专业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图书馆总藏书量近100万册,其中电子图书50余万册,电子文献数据库 79个,覆盖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护理学、公共卫生及循证医学等生物医学各领域。医学院图书馆也拥有Primal PicturesAccess Medicine系列等丰富的医学教学资源以满足医学教学需求。

医学院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首推健康中国课程思政,打造中国系列课程品牌,通过理论授课、CBL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组织全国劳模、新科院士、医学大家等与师生面对面,举办宣誓、授袍、缅怀、授帽、感恩五项仪式教育,深化教育内涵,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三观教育。围绕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搭好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本科生与研究生三大互动平台。深化双师联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整合班导师与新生导师工作制度,实施全程一贯制模式配备本科生班导师,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医学思想政治教育大体系。依托新兴媒体优化工作模式,通过易班”+“微信公众号积极互动,强化网络思政育人功能。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功能,搭建心理健康服务医教结合网格化的关怀体系,建立心理咨询和治疗绿色通道。建立全程性且有序衔接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全面建设在线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从医学教育的本质是终身教育出发,合并原成人教育分院和网络教育分院,新组建了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坚持以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医疗卫生大健康行业,依托医学院内外一流的学科和教学科研师资队伍,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塑造医学继续教育品牌。定位于做专业的医学继续教育,积极倡导学无止境,医路继续的终身学习理念。非学历继续教育致力于大健康领域党政机关干部、企业家、医院及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等领导力提升的高端培训;开展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行业从业人员职业资质进阶、专业研修和技能发展的职业培训;学历继续教育推进基于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办学质量。

医学院紧紧围绕国家双一流的战略决策,以整体提高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内涵为出发点,以培养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为落着点,推动世界一流医学院和一流医学学科建设。整体布局、重点突出,稳步推动国家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积极发挥国家级创新功能性平台在人才培养、平台运行与保障机制、科技成果产出与共享等方面的示范效应。以高峰高原学科和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带动新一轮学科布局优化。现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三级学科)16个,临床学科、口腔学科、基础学科、药学(与交大药学院共建)等四个学科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同时全面启动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

医学院加强顶层谋划,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聚焦国家和上海市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储备优秀医学人才,组建大团队,凝练大项目,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近年,医学院设立双百人计划,着力培养临床研究型医师和临床专职科研队伍,实施博士后激励计划,建设一支支撑学院科研事业发展富有创新活力的优秀博士后队伍,实施高水平创新团队项目,破冰学科和院校藩篱,组建跨学科、跨单位的稳定研究团队,明确建设目标,实现临床-临床、基础-临床、医学-理工学科协同创新,设立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和脑科学与疾病研究专项,鼓励跨医院合作,协同攻关。2001年至今医学院系统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79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0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奖2项。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7项,连续十年稳居全国第一。2017年发表SCIE论文3404篇, 2018年、2019年在CELLNatureScience等高水平期刊上均有论文发表。2018年,医学院系统共获授权专利数200项。

科研基地及平台建设成绩显著。医学院拥有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项目),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24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5个上海市工程中心。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转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初步实现了产学研良性互动及转化平台的建设目标,2014年挂牌为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建设。近年,医学院积极推动在附属医院建设一批如上海精准医学研究院、分子医学研究院高水平研究院。组建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持续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提升临床研究能力,2018年、2019年在NEJMJAMALANCET上均有论文发表。

学科影响力持续提升,学科排名稳中前行。根据最新美国E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统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精神病学/心理学等8个学科跻身全球研究机构前1%,其中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和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进入前1‰。在2020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12个医学相关学科全部进入排名,其中肿瘤学、药理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3个学科进入世界百强;肿瘤学、外科学2个学科居中国内地高校首位;临床医学、心脏与心血管病、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精神病与心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等4个学科均位居中国内地高校前三。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ARWU)中,临床医学世界排名101-150,药学36名,均位列全国高校第一。在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临床医学排名51-100,居全国高校第一梯队。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7年公布的学科评估结果,我院临床医学全国排名A+、口腔医学B+、基础医学A-、护理学B+、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B-

医学院积极参与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各附属医院不断提升诊疗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我院现共有13所附属医院,其中8所综合性医院、5所专科性附属医院。拥有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代谢性疾病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口腔疾病国家临床研究中心、眼部疾病国家临床研究中心),1个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共建),1个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共建)。拥有7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不含中医),数量占上海市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总数的54%12个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16个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2018年各附属医院开放床位数19686张,门急诊人次达3531.61万,出院人次104.62万,住院手术人次66.95万。目前各附属医院手术人次占全市1/3,疑难杂症占全市1/2,以雄厚的综合实力,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医学院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共建医疗卫生事业新战略,与长宁区政府合作共建上海市同仁医院,并于2014年成立虹桥国际医学研究院,努力实现多维推进区域医疗发展与学科内涵建设。2011年成立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大力开展医院管理政策性研究,在国内医院管理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医学院持续深化国际交流,积极拓展教育合作、科研合作和学术辐射,不断提升国际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我院已与25个国家和地区的70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开了广泛的合作。近年,医学院进一步加强和世界顶级大学的科研合作,建立了上交医-耶鲁大学免疫代谢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单细胞组学与疾病研究中心、上交医哈佛大学医学院癌症生物学国际联合实验室等若干国际联合实验室。

201310月学院与渥太华大学医学院签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合作协议》,成立上海交通大学-渥太华大学联合医学院 201410上海交通大学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合作举办医学本科英文班项目获教育部批准,2015年起正式开始招生,2017年建设完成中加联合实训中心。医学院拥有深厚和优质的中法医学教育传统,通过推动临床医学法语班建设、探索中法合作医学科学硕士课程建设等工作持续增强中法医学教育的引领与示范作用。2013上海交通大学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合作举办的医学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项目获得教育部正式立项,成为国内首个中外联合培养医学博士项目。经过多年积累,医学院拥有了一大批知识储备丰厚、年龄结构合理、业务能力较强的优秀法语医学人才队伍,在此基础上,20181031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法联合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全面开启医、教、研各领域的深层次合作,标志着上海交大医学院的中法医学合作揭开了新的篇章、迈向了新的高度。

医学院现有49个海外游学(短期)项目,2019年共有336名学生,赴11个国家和地区的35所合作院校进行海外游学。

医学教育改革进入新时代,医学院的改革发展也迎来重要战略机遇。全体医学院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牢牢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和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的时代机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始终坚持医教协同,持续深化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全力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坚持把医学教育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医学研究写在世界科技前沿上,把医学论文写在人民健康篇章上,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接续奋斗。

二、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坚持人才强校主战略长期不动摇,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创型研究不动摇,坚持国际化办学方针不动摇,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医学教育不动摇,全院师生医务员工齐心协力,团结奋进,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情况

学校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临床医学类47%、口腔医学47%、医学相关类40%。课程设置中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专业培养方案中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临床医学八年制10%、临床医学五年制10%、口腔医学专业10%、预防医学10%、医学相关专业10%。医学院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不同学制要求设置各学制、各专业不同学分。其中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须修满249学分;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须修满218学分;儿科学专业学生须修满238学分;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本科学习阶段须修满227学分;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须修满221学分;医学检验技术四年制专业学生须修满194.5学分;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四年制专业学生须修满188学分;护理学专业四年制学生须修满199学分;生物医学科学专业四年制学生须修满155学分。全学年医学院共开设课程782门,868门次,其中选修课272门。

(二)教师授课情况

2018-2019学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专任教师共有68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31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38%,中级职称的有244人,初级职称12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48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57%,硕士学位15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2.25%.

1    专任教师情况

总计:

职称结构

学历及学位结构

合计

正高

副高

中级

初级

博士

硕士

本科

专科

139

171

244

129

482

152

49

0

683

 

2019年附属医院临床医师数共有844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有2817人,占其总数的33.35%

附属医院医教研系列人员情况

总计

            

合计

正高

副高

中级

初级

1172

1645

4427

1202

8446

2019年折合教师总数为1950,在校本科生数为2821人,生师比为1.45:1

在校本科生总数与教师数

学年

在校本科生总数

专任

教师数

附属医院

临床医师数(折合数)

教师总数

生师比

2018

2821

683

84461267

1950

1.45:1

 

(三)实验室开放使用情况

医学院各级各类实验教学中心为实验室开放提供保证,其中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和临床技能教学中心承担我院主要实验教学职能工作。

1、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由形态学、功能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和医学化学五大实验教学平台组成,使用面积约2240 m2,包括学生综合实验室5间,普通实验室25间,还有准备室、标本室、教师办公室等共 16 间。配置的仪器设备约3000台件,设备总金额约4200万元。每年承担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7个本科生专业以及研究生、夜大生的教学任务,学生人数约12000/年,实验课程总数达51/年,总学时数约3600学时/年。

实验教学中心实行实验室开放的运行机制。除完成日常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建立了预约和登记制度,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开放时间有专人负责设备维护和管理。特别是对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RBL)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全天候开放,以满足学生实践、创新、探索的需要。同时,还先后接待了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组、哈尔滨医科大学、深圳科技大学、南昌大学医学院、浙江树人大学等参观与交流,还接待市三女中等中学生参观、学习。

实验教学中心目前正在构建能力导向的梯度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通过基础医学实验导论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基础医学必修实验夯实学生的基础,通过基础医学必选或自选综合实验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RBL)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最后通过临床科研及科研轮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此外,中心还担任高等学校基础医学实验中心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组组长单位以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医学基础专业组组长单位,为实验教学中心规范化建设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规范化管理不懈努力。

实验教学中心新版实验系列教程已在人民卫生出版社支持下,先后出版发行了5本,其中包括《医学功能学实验教程》(第三版)、《医学形态学实验教程》(第二版)、《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第二版)、《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第二版)和《医学化学实验》。另外,还计划编撰《探究性实验导引》一书。

实验教学中心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措施,建立了由5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子平台)构成的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内含100余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逐步替代了实验难度大、使用成本高、需要接触有毒或有害试剂、以及需要消耗大量动物的实验,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避免了潜在的实验风险,强化了保护动物和敬畏生命的意识,符合动物伦理要求。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600余名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的学生均能共享虚拟仿真实验体系。由中心完成的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应用获得上海市高等教育成果二等奖;基于ESP智能模拟病人的缺氧病理生理学仿真实验列入2019年上海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名单。

2、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临床技能实验中心注重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方法,结合临床实际,适时更新实验项目,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虚拟用于实验教学中;各教研室以实验指导为纲要,合理设计、安排实验内容。在实验项目、内容等的选择上,结合专业的特性,并考虑到不同学生层次的需求,将理论内容与相关实验有机结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

2018-2019年度本中心对本校医学生开设临床实训选修课程5门,包括成人心肺复苏及高级生命支持、儿童心肺复苏及高级生命支持,创伤生命支持、海外医疗概览和医学实践英语等,共计150学时,共计137人选修(为保障教学质量,实行小班化教学,故控制了选修人数)。关爱生命-自救与互救线上慕课,面向全国89所大学院校非医学类学生开设3期,总计40学时,共计11.4万人选修。临床技能实验中心根据现有的设备和规模,开放设在课程中的临床基本操作项目42项,覆盖了国家医师资格实践考试内容,并整合入医患沟通内容、团队合作综合性病例、医疗设备的原理以及病人安全教育内容,通过PBL案例情景教学,提高医学生真正的实践能力。小班化授课,由专、兼职临床教师担任课程的教师,以保证充分实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对中心实训的项目兴趣浓厚,总体评价好。经过实训中心的培训和授课,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中心教学人员每年参与医学院教学改革建设,为配合国家两性一度的金课建设,中心申报《临床技能基本操作》的金课,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课程模式,目前已启动课程教学资料收集和前期拍摄工作。虚拟现实仿真教学将实验教学信息化作为高等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以高质量实验教学助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助力高等教育的强国建设。医学生、青年临床医师在虚拟现实技术上观察专家手术过程,也可重复实习,使得手术培训的时间大为缩短,同时减少了对传统昂贵的实验对象的需求。20195月由中心牵头举办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申报培训会,邀请两位已获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负责人做专题培训讲座。2019年上半年实训中心组织申报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有四项,分别是:基础医学类-基于ESP案例的缺氧病理生理学实验;临床医学类-基于MR和动作捕捉系统的刷牙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医学技术类-虚拟血液实验室--骨髓细胞学检验与出凝血检验的应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公共卫生政策仿真实验。

实验中心也作为临床技能培训考核平台,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临床操作评价标准。承担本校各类实践考核1868人次/年,包括4次医学生各阶段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核,1次国家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承担国家执业医师资格实践考试1092人。中心2019年组织培训标准化病人(SP40人次,应用于各类课程和考试,从而提高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

201811月中心组织举办了院内临床技能大赛,来自附属瑞金医院、仁济医院、新华医院、市九人民医院、市六人民医院、市一人民医院6家临床医学院的9支参赛队共36位大学生参加了比赛。新华临床医学院参赛队荣获一等奖,仁济临床医学院参赛2队和1队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201812月来自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仁济医院、新华医院、第九人民医院、第一人民医院及第六人民医院6家单位临床医学院的9支队伍共36名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和八年制的学生赴同济大学参加了首届上海市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经过激烈角逐,其中5支参赛队成功晋级半决赛10强,并最终获得团体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4个。附属仁济医院1队斩获团体一等奖,附属瑞金医院2队、附属仁济医院2队、附属新华医院队、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队分获团体二等奖,附属瑞金医院1队、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队、附属第六人民医院1队与2队获得团体三等奖,另有6名选手获无菌术、心血管体检及腰椎穿刺术单项奖。

本中心秉持国家级临床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的引领作用,拥有上海市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与考官培训基地、国家级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与考官培训基地、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美国ITLS急救培训中心4个培训基地。实训中心多次举办国际医学模拟论坛,OSCE考官、标准化病人导师培训班及临床技能师资培训班,建立和选拔了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协助暑期大学生军训中相关急救培训;面向校工会开展职工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完成新职工的急救培训1场,共60人。

计算机的普及和虚拟技术快速发展为医学3 D教学系统提供可能。本中心的设备及软件持续进行改进,20193月开始对医学院师生开放3 D局部解剖教学系统,有效解决尸源不足,解剖过程中甲醛挥发对学生的伤害、局部解剖实验课受时间、空间限制等问题,符合局部解剖教学实际需要,优化人体解剖学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满足个性化教学需求,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平台,极大提升医学教学质量。

本年度中心接待国内外大学、医院、社会团体等单位参观交流,约139人次。开展中学生夏令营活动,上海市共16所重点中学的121名优秀高中生参加,来体验医学的魅力。校园开放日接待上海市高中学生,共计24人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继续为沪上2所中学(上海中学、市三女中)合作开设中学生医学相关课程,共计12学时。配合交大致远学院夏令营活动,提供急救技能体验课程,共60人。

本中心除承担教学、考核等任务外,协助医学院教务处开展Mini-CEX临床形成性评估工作,切实提高学生自学、分析解决临床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承办临床教学示范卓越教师奖评比,设临床理论课、教学查房、小讲课(病例分析)和临床操作带教四个单项,通过初、决赛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临床教学特色和创新能力的卓越老师,为临床医学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了具有相当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队伍。

三、招生、毕业与就业情况

(一)2019年本科招生情况

2019年医学院普通高考本科招生计划为640名,实际录取660名,长学制临床医学八年制(含法语班和口腔医学方向)共录取216人,本科各专业共录取444人。医学院招生数占整个上海交大招生总人数的16%左右。录取新生男女生构成为:男生291人,占44.09%;女生369人,占55.9%,男女生比大约为4:5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深化招生制度改革,2019年通过学校审核、考试录取自主招生(含思源计划)学生64人;上海、浙江综合评价录取试点改革最终录取沪浙学生155人。提前批次(预防医学、医学技术类、护理学)159人。积极响应教育部组织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要求,录取贫困地区专项计划生源52人。继续推动国际化办学,方便港澳台高中毕业生来大陆接受高等教育,2019年共录取港澳台联考及保送生24名。内地高中班(新疆、西藏)24人。

(二)2019年本科生毕业及就业情况

2019届我院共有本科及长学制毕业生580人,其中八年一贯制、4+4学制和七年制学生169人,本科411人,在学校、学院党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学生处和各学院共同努力,切实抓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截止到20191020日,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2.76%

2019届本科及长学制毕业生签约三级医院的有283人,其中含规培基地升学82人,占就业人数的52.60%;签约其他医院和医疗机构的有31人,占就业人数的5.76%;升学的有156人,占就业人数的29.00%;其他(包括出国、就业非医疗单位、公务员)的有68人,占就业人数的12.64%

为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医学院分类开展就业服务,开展医路启航就业服务季系列活动,邀请医疗卫生健康领域的重点单位来院宣讲,组织专场就业宣讲会30余场,举行毕业生求职简历制作特训求职面试技巧毕业生海外升学全解析等系列讲座,1800人次学生参加。活动受益300人次。精准发布就业信息,通过网站、邮件、微信等途径发布就业信息,全面及时地推送相关政策、就业指南、岗位需求。做好日常咨询服务,顺利完成2019353名优秀毕业生的评选工作、571名外地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户籍材料初审工作以及1479名毕业生电子离校以及就业派遣工作。同年度,组织了16742019届毕业生校对生源信息以及推荐表制作等工作。加强制度引领,修订《就业工作质量奖评估与奖励办法》,营造以评促建,全员参与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建立就业率月报制度,每月发布毕业生就业实时数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机构进行合作,本年度委派11名就业指导老师参加就业师资认证培训,为我院生涯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为进一步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举办1场大型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2019届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共有238家用人单位参加,吸引3000余名交大、复旦以及上海市和其他省市的医科院校毕业生参加。

四、教学改革与发展

(一)创新医学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医学院深入推进临床医学八年制和五年制医学教学改革,实施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课程紧密结合的医学基础整合式以及临床医学整合式教学方案课程。开设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8个器官系统整合式课程模块,临床八年制实施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骨关节系统、免疫系统10个临床整合式课程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系统整合课程中继续开展PBL课程,全面普及和深入PBL课程,并组织督导等保障教学顺利运行。编写临床系统整合式课程教材;修订临床医学五年制和八年制临床实习大纲,进一步规范临床实习和考核标准。并加强标准化病人(SP)库和标准化病例库建设,有效训练学生的临床技能。

质量管理工程成果丰硕。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夯实医教协同,综合性大学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创新能力导向的口腔医学生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项(护理管理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1项(小儿先天性复杂心脏病虚拟手术规划及仿真实验教学培训);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2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第九人民医院协同申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协同申报);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立项3项(基于情境模拟的临床实操课程、口腔黏膜系统整合课程、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2项(校院联动协同育人-临床教师激励计划的实施与评价、医学科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海高校优质混合在线课程示范案例集2项(护理管理学、病原生物学);上海市首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立项3项(小儿先天性复杂心脏病虚拟手术规划及仿真实验教学培训、3D数字化根管预备技术及评测虚拟仿真实验、护理虚拟仿真综合实训系统);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1项(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护理学入选第六批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务处获得了上海市工人先锋号的荣誉称号。

(二)探索创新人才选拔模式,生源质量得到提升。

医学院继续通过举办上海市示范性高中中学优秀中学生医学夏令营、参加本市示范性实验性高中招生咨询、邀请优秀高中生到校参加体验活动、组织大一新生寒假回高中母校参加医学助跑宣讲、赴本市15所示范性实验性高中招生宣讲、选派优秀教师赴外省市进行招生讲座、举行校园开放日等举措积极争取优秀生源。2019年招生填报志愿期间组织各学院老师赴30个省市进行宣传,生源质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在上海市各高等院校录取线中排名第4,全国各高校在沪招生本科批次排名第7。在30个省市综合性大学招生排名进入前57个,6-8名的省份19个,9-10名的省份4个。

截止目前,学生海外游学项目总数达到47项,其中包括:26个临床见习项目、15个课程学习项目与6个实验室见习项目。2019年度本科生短期海外游学共328人次,本科生短期海外游学比例为50.4%

(三)RBL教学工作的有序推进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医学院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载体,构建一种开放式、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探究为基础的学习(Research Based Learning, RBL)。

在临床医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中实行导师制,34个学生为一个小组,安排在基础医学多个学科中,历时两个学期。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习和掌握基础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从查阅文献、自主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统计处理、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的基本学习过程。

RBL教学与以往学生按部就班地做的传统教学方法截然不同,在本科生阶段接受创新意识的基本训练,把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相结合。学生在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未知的问题为基础进行学习、探讨,并通过实验研究、提出见解、论文答辩等基础训练,形成批判性思维和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及能力。既有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也涉及实验操作的实践。由此构建的探究为基础的学习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同时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改革,进而顺应自主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本年度,在RBL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基础上,成功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四届医帆启航大学生创新实践大赛,包括口头汇报和墙报展示环节。推选优秀项目参加了2019年第六届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果展,获得最佳创新报告奖我最喜爱的项目1项;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获得优秀论文奖。鼓励学生参加校际交流,如同济大学医学院第三届本科生创新实践论坛,获得最佳汇报奖”1项、优秀项目奖”1项和优秀壁报奖”2项。

(四)继续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落实医学院双一流建设、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等重大目标任务,致力于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倡导学在交医、知行合一的学风研风,不断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自2007年起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每年投入约40万元,支持本科生开展的创新训练项目。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注重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成长与收获。学生个人或团队是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主体,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选题设计、项目实施、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的科研全过程。

20194月,经中期检查评定,在82项第十二期医学院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中,推荐20个项目立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3个项目立项为上海市级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20197月,经学生(团队)自主申报、医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工作办公室组织开题评审,又有80个项目(资助项目61项、自筹经费项目19项)获得第十三期医学院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立项。

20193月,医学院继续举办第四届医帆启航大学生创新实践大赛,评选出最佳论文报告奖、壁报展示优秀作品奖等奖项,并推荐多个项目参与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第六届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果展校内选拔。最终,获得全国年会优秀论文1项,上海市成果展最佳创新报告奖我最喜爱的项目1项的好成绩。

4  2007-2019年我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情况汇总

年份

立项总数

国家级项目数

上海市级项目数

2007

40

11

30

2008

52

8

32

2009

41

10

29

2010

56

8

45

2011

42

20

20

2012

82

20

30

2013

71

20

25

2014

80

20

25

2015

78

20

25

2016

81

20

23

2017

108

20

23

2018

82

20

23

2019

80

20

23

合计

893

197

327

(注:20072010年,国家级项目可同时立项为上海市级项目)

(五)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大学生教学实践活动成绩突出

树立思南健康学堂科普品牌,传递医学科普的人性温度,依托互联网+”健康+”的有机融合,致力于建立面向全社会公众的思南健康之家,营造常态化、科普性、公益性、开放式的文化互动分享体验空间,为社会大众提供健康需求服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上海市健康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健康科普建设,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吸引力、辐射力的上海市健康文化活动领军品牌和精品项目。演讲+互动、常态化运作、互联网+”健康+”相结合,固定在交大医学院内、固定每月两期和一支医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固定工作队伍的三固定模式等机制有利于推动健康科普能力建设。活动已从201589日开始正式启动,面向社会大众开放,每两周举办一期,每期平均100人次,至今已成功举办66,邀请嘉宾74人次,6万余市民参与线上线下互动。讲师团成员覆盖医教研管护各条线,经过4年的建设,从最开始的10余人慢慢发展到了70余人,形成了一支热心科普、朝气蓬勃的战斗队。现已依托医学院校资源、组建专业讲师团队、每月固定两期、设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常态化运作稳步推进,受到民众欢迎。开展大型义诊公益志愿行动和健康菜单进社区活动,拓展出健康公益进高校、进郊区,推出惠民的思南健康学堂健康套装,受到了市民大众的欢迎和专业人士的认可。至今已举办学雷锋大型义诊3次,送健康进街道、进社区、进高校、进楼宇、进郊区、进军营10余次。为提升活动品质,扩大项目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于20163月推出健康微课堂精品成果,至今已制作微视频71期,通过上海市卫健委12320、交大医学院微信平台和上海黄浦平台全方位推送,将健康生活理念依托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传播,更好地服务广大社区居民。201937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共黄浦区委宣传部、黄浦区文明办和永业集团思南公馆联合举办杏林春暖,健康思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雷锋大型义诊服务活动。此次学雷锋大型义诊服务活动作为思南健康学堂的大型专题活动,集中性解决广大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需求,是既有品牌活动的拓展和延伸。此次义诊活动嘉宾主要来自思南健康学堂讲师团,主要来自思南健康学堂讲师团,涵盖交大医学院附属12家医院的消化内科、神经内科、骨科等28个科室的30位医生。线下服务社区居民400余人次。该项目先后荣获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项目立项、上海市卫生计生行业十大青年公益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优秀项目,并被上海基层党建网转载报道。项目由线下、线上两部分活动组成,构建课堂教学+网络微课+志愿服务+社区菜单四轮驱动的公益服务链,形成前期重宣讲、重预防,后期重筛查、重治疗的大健康、大公益的健康文化格局。同时,作为区域化联建项目,形成了共驻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遵循医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创新创业教育特殊规律,立足于医学院办学实际情况,统筹兼顾,探索构建前期注重氛围营造与兴趣培养、中期注重能力培养与创新训练、后期注重创新实践与项目转化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前期——中期——后期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针对低年级学生,侧重依托思南健康学堂、科学商店等科普创新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务处医学实训中心创新技能培训,营造喜爱创新、尝试创新的浓厚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启迪创新创业意识;中期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鼓励学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尝试进行创新性课题研究,训练创新技能与能力;针对后期学生和研究生,侧重创新创业项目的挖掘与对接,依托懿德杯深入挖掘优秀创新性项目,构建优秀项目池,有针对性地推荐创新项目与钱学森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赛事进行对接,并与科技园区、创业孵化器等机构合作,推动优秀项目的成果转化。推动创业意愿强烈的创新性项目,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2018年开展第三届懿德杯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第五届钱学森杯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第十六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科技创新·健康上海——上海市慢性传染病公益服务创意大赛,选拔和培育医学院内优秀科技作品基础上大力开展各种科创赛事的组织和选拔工作,为各层次创新创业赛事输送优秀作品,其中获得第十六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得科技创新·健康上海——上海市慢性传染病公益服务创意大赛服务创新三等奖1项。20194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文件精神,进一步发挥青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的成效和对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促进作用,以更好发挥教学、科研活动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团委适时设立15个青年科创工作室,为专业教授及科研团队指导在校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搭建有效平台,为青年科技创新活动所需的场地、设备与专业技术提供基础保障,大力扶持医学青年开展科创实践,营造浓郁科创氛围,为我院在国内外高水平科技创新竞赛中孵化优秀作品提供有利土壤,打造我院利用高水平科研带动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首批创建的15个青年科创工作室覆盖10个附属医院,1个二级学院,其中综合性医院7个,实现全覆盖,专科性医院3个,实现基本覆盖。

201812月,交大医学院团委联合康复杂志社、夏尔中国共同打造罕见病创新践行者项目创新工坊第二期活动,聚焦在校医学生,以青年医学人才为项目推动者和主力军,通过提高医学青年对罕见病的认知和关注,加强罕见病医学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促进中国罕见病事业的长期发展。本届项目主要聚焦溶酶体贮积症(LSDs)为代表的罕见病,联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将以创新工作坊、新媒体创意传播挑战赛、国际罕见病日校园主题展等活动形式,通过创意新媒体传播方式提高公众的疾病认知,共同为罕见病患者发声。来自医学院青年科技创新指导中心、本科生团总支、研究生团总支、瑞金临床医学院、仁济临床医学院、口腔九院临床医学院、六院临床医学院等8支团队的医学生们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生,根据选定的主题,开展了激烈的头脑风暴,构想了宣传作品的框架,用专业的知识背景、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新颖的展现形式,分享他们对罕见病的理解,帮助更多人认识和关注罕见病,8个罕见病新媒体作品已经开始在线投票,以新形式新思路共同呼吁关注罕见病和罕见病患者。

围绕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理念,近年来交大医学院不断强化实践育人,努力将广阔的社会环境作为第二课堂,引领医学青年德才统一专博结合知行合一2019年学院以青春筑梦,知行合一为主题,紧密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纪念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巨大成就,健康中国建设,健康扶贫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等内容,鼓励交医青年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围绕国家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热点问题,深入开展观察寻访和实证调查。

学院层面共立项组建149支通识调研团队,11支重点实践服务调研团队,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共计1100余人次,共有近170位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指导工作,其中专业教师近140位,辅导员近30位。160支团队中,健康扶贫青春行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3项,2019年上海市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全国专项团队(青年大学习专项)2项,2019年上海市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全国重点团队(三下乡团队)3项,2019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重点项目(社会调查类)立项6项,社会服务类立项2项,2019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委办局专项课题)立项1项。荣获2019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特等奖1项,三等奖4项;荣获2019知行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专项赛十大示范项目1项;荣获第一届知行杯青春社区上海高校共青团往社区走社会实践项目大赛十大示范项目1项;荣获校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院不断加强保障服务、完善课程体系,坚持普遍培训与重点指导相结合,线上培训和线下指导相结合,在以往导论课、方法论课的基础上,2019年创新性地针对社会实践的所有团队成员开展了新青年·心力量心肺复苏科普培训。以期提升交医学生及扩散群体包含家人、朋友等心肺复苏急救技能,通过步入全国各地实践的交医学子力量,在大学生中、民众中传播心脏急救知识,传播急救、自救、他救的正能量。书记导论课+调研方法概述+心肺复苏教学,帮助医学生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不断的循环、不断的提高,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

值得关注的是,在行前开展心肺复苏科普培训团队也是由社会实践活动延伸而来。2018年,该老师带领的《生死时速,致命迷藏:AED真如你所想像吗?》调研团队通过走访上海大街小巷制作了可供市民参考的AED地区,并且自编、自导、自演了心脏急救视频宣传视频,以视频的方式具象化当发现心脏骤停患者之后如何进行CPRAED,以及如何寻找AED,以期扩大其传播的广度与其在接收者记忆中的深度。同时,在科普中国行动号召、中国心肺复苏联盟指导下,他们组建了一支大学生急救科普培训团队,依托全球力量,立足校园活力。希望借此陪养一批专业强、水准高、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校园急救志愿者们,他们将在各自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进一步推广心脏急救理论和技能,从而使交医校园力量向外发散,辐射到所在的社区、实践地,将交医力量传播至全国各地,为健康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与此同时,学院不仅仅在上海做急救知识培训,在乡村小学也在做这样一件事。今年,是山山圆梦义工社成立10周年的日子,该社团成立于20099月,以暑期夏令营为核心活动,以为贫穷偏远地区的学生提供素质教育机会为宗旨,通过长期、定点的志愿者活动,关注贫困、留守儿童,为他们提供教育、医疗等支持,为山区的孩子带去一个走出大山的梦。成立至今,山山圆梦的足迹已遍布青海、湖南、安徽、贵州、宁夏等贫困省份。今年该社团继续走进了安徽小拐、江西赣州、青海大通、湖南张家界的乡村小学。身兼大学生与医学生双重身份,山山圆梦义工社的社员致力于把自己的医学专业知识与对公益事业的热忱融为一体,落实于行动, 除教授基本课程外,也设计了开拓学生思维和眼界的特色课程,同时我们将急救知识带去了乡村课堂,教授给了当地老师和高年级同学,希望能够进一步普及医学常识,帮助当地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同时,我们也希望利用夏令营活动关注陪伴当地留守儿童,为孩子们带来心灵上的关爱和鼓励。让孩子们产生走出大山、反哺家乡的信念!

在实践过程中,除通识调研外,医学院也组建了一些聚焦健康扶贫和上海城市发展的重点团队。

比如已经第三年开展的带着博导去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学院继续以博导+学生配对组合的形式继续组建实践团队,与西部贫困地区政府和医院合作,开展医疗帮扶及服务。分别走进了西昌和遵义两座城市。西昌市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艾滋病疫情问题,此次实践团妇产科的专家、同学也针对当地情况进行了调研,希望能建立长期联系,从母婴隔断方向进行防控指导。遵义市则除了开展义诊活动外,走进了正是脱贫攻坚关键时期的正安县,师生共同对当地儿童进行了眼科疾病筛查,并且希望通过此次医疗帮扶交流活动,积极、深入了解当地需求,结合前期交大医学院及各附属医院与正安已对接的、已有基础的工作,尽可能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共同思考创新“1+1+N”的医疗帮扶模式,打造常态化医疗帮扶品牌,以上海的医疗资源、用交医的真情实意,精准助力正安县脱贫攻坚工作。以博导+博士生配对组合的形式组建队伍,将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带教由第一课堂延伸至第二课堂,将医疗帮扶与育人树人有机结合,在基层服务和社会实践中对医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和润物无声的言传身教,同时在帮扶中青年学生开展相应调研,互相促进、教学相长,让师生在行走的课堂中生动理解教师的使命青年的担当,勉励师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接力中砥砺奋进、接续奋斗。

在健康扶贫项目中,医学院也组建了一支大爱无疆,健康扶贫青春行的学生实践团,来自新疆和田、阿克苏、库尔勒、乌鲁木齐、伊犁以及浙江和上海地区的同学和老师,一同前往祖国西部边陲,肩负起医学生身为未来医疗工作者的青春梦想与志愿情怀,他们回到母校、回到家乡、回到祖国需要的土地上,活动期间在新疆喀什第二人民医院顺利开展当地健康意识情况调研、科普宣讲健康行动以及援疆志愿服务精神学习等活动。该实践团将思政课程教育融入实践,以大爱无疆,健康扶贫青春行为主题,通过访谈多位援疆主任医师感受志愿服务精神;通过走访调研基层公共卫生情况走进健康扶贫最后一公里;通过开展青少年健康专题科普讲座传播健康中国的理念与健康生活从我做起的思想;同时,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实践团的青年学生与当地的孩子们共同完成了“2030健康中国梦的倡议行动,鼓励新疆地区百余名青少年埋下健康理想的种子。

同样,聚焦上海这座城市建设,学院也组建了许多实践团队,如关注行道树规划与过敏性呼吸道疾病相关性研究的调研团队,关注上海市盲道设施建设的调研团队,关注智慧医疗在构建长三角医疗一体化发展的作用的调研团队等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交医学子在行走的课堂中收获特殊的成长。

五、教学质量监控

医学院建立了以院长负责、教务处牵头、学院和教研室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教学督导专家、教学管理督导和学生评教共同参与的医学院、二级学院、教研室或系教学组三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建立健全了教学委员会制度、教学督导组制度、党政干部领导听课制度、学生教学测评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反馈、期中教学检查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多渠道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

医学院完善教师教学工作规范,从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期中和期末考试、学业成绩评定、实验、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制定了系列文件,提出明确要求。学校规范教学管理,从教学计划制定、开课计划安排、排课、学生选课、成绩管理、毕业审查、学籍异动等方面形成一整套规范的管理流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健全,管理过程规范,教师教学精力投入有保障。

教学督导是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及时全面地了解教学运行、教学保障、教风、学风和促进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发挥着积极作用。医学院在强化督导组织结构、明确权责制度、建立沟通反馈渠道等方面探索优化教学督导的战略模式。医学院、二级学院两级专家督导组常年在教学一线检查督导,有效实现了教学质量监控。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教学管理,做好教学质量监控,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专家督导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关于成立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专家督导组的通知》(沪交医教﹝201818号))。为了保障医学生培养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特别聘请了临床专家作为督导,以加强对临床教学质量的保障。

各级各类督导采用全程和抽查相结合的督导方式。每学期督导次数千余次。学生可以在线上通过微信平台对任课教师进行的评教;同时在线下建立信息员制度,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学生信息员及相关科室举行午餐会制度,线下收集学生意见,提供师生教学交流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务处致力于使医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保证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确立教学在高校中的核心地位、提高医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与水平、帮助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因此获得了上海市工人先锋号的荣誉称号。

六、教学条件与保障

(一)教学基本投入与建设

医学院目前拥有基础设施可基本满足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空间需求。医学院本部目前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用房总建筑面积约20.3万平方米;其中教室用房为11022.3平方米,实验教学用房为42930.52平方米;其中2018年新增教室用房1312.3平方米。2018-2019学年我院科研教学设备台件数20907台,总金额8.31亿元。其中20189月至20198月新增科研教学设备台件数1317台,新增设备金额8922.43万元。2018-2019学年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对教学教室、二级学院系所教学科研实验室等基础设施约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实施更新改造,为教学计划完成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在教学教室资源方面,医学院现有教室60间,其中多媒体教室36间、 PBLPBLPBL教室18间、计算机房6间(含文献检索教室),动物外科手术教室1间,总座位数4930个,主要配置计算机、平板电脑、投影仪、动物外科手术设备等,用于学生在医院本部的学习。

在实验教学资源方面,医学院拥有基础医学院的基础实验教中心、公共技术平台、公共卫生学院的环境健康实验室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大楼下设病原微生物学、 医学形态学,医学功能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等5大平台,可同时容纳900名学生开展教学实验、学生科研创新活动。

在学生生活条件方面,医学院学生宿舍约有1905间,总建筑面积4.73万平米,绿化面积76100平方米;学生食堂用餐建筑面积0.32万平米。学生浴室建筑面积0.09万平米。医学院周边设有24小时便利超市、公交、地铁、银行及医院等日常生活服务设施与网点。

在文体活动场所方面,医学院拥有400座和500座大型礼堂,有1个学生活动中心,用于举办各类学生文化活动和科学讲座。医学院运动场地约 6634平方米,其中室内面积约 4659平方米,包括羽毛球馆、乒乓房、健身房、形体房等;室外面积约1975平方米,包括篮排球场、足球田径场等;基本满足学生体育教学与健身需求。

在实验安全教育方面,实施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本科新生的入学教育范围,印发《实验室安全教育手册》,组织网上安全知识考核,学生考核达标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同时医学院各实验室制定和张贴安全操作守则,配置包括洗眼器、喷淋装置在内的安全设备。定期检测实验室气体钢瓶压力表具、高压消毒容器等特种设备,确保实验室环境和高风险设备的正常工作。

在临床教学资源方面,医学院拥有13家附属医院和丰富的临床资源,其中6家为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在教学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近年来,学校持续加大本科教学经费的投入,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2019年学校累计投入本科教育经费总额为20055万元,投入总额比2018年增加了23%;其中教学日常运行经费近4127万元,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投入专项经费9723万元,年度用于教师激励计划投入近3029万元,用于本科生学生奖助学金以及各项补贴842万元,教学设施改造近2334万元。近年来,我院本科教学投入稳定,稳中增长,教学基本建设优先地位得到充分保障。2019年我院又取得了上海市地方高校高水平试点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各学科和各条线的建设,同时对本科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进和影响作用。

(二)图书和信息化建设

图书馆目前总建筑面积达 8284.77㎡,设中外文阅览室、电子资源室、特藏室等多个阅览空间,以及演讲厅、中庭会议室、班导师等多个信息交流空间。其中阅览室面积3215 ㎡,阅览座位共 687 个。我馆现藏书量约为 42万余册,电子图书50余万册,数据库80余个,开放时间为 96 小时/周。

图书馆重视资源建设,优化资源布局,资源覆盖医学临床、医学基础、药学及循证医学等生物医学各领域。针对教学方面,引进各类相关数据库,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除了知名医学教材库Access系列数据库、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试题数据库USMLEasy、三维互动式立体解剖学数据库Primal Pictures,今年也引进了多个知名数据库。其中ClinicalKey Student是爱思唯尔(ELSEVIER2018年上线的最新医学教育平台,提供权威的最新版的医学教材、视频、图片、学习工具等,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UPTODAT整合当前针对某一临床主题的所有高质量证据,利用先进的信息检索技术,提供临床决策支持。

由专业学科馆员组成的文献检索教研室,在医学文献检索教学和文献信息分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18-2019学年为本科生共计282人授课,总课时为119个。学科馆员关注医学院学科发展态势,每两月更新一次医学院的ESI学科评估报告,全年共完成6期报告。去年11月第一时间检测到医学院临床医学发文数进入全球前万分之一行列,精神病学/心理学成为ESI新入选学科并予以报道。学科馆员还对肿瘤学、口腔学等学科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并形成调研报告供院领导决策参考。

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高地,是传播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师生举办丰富活动。4月开展喜阅读书月系列活动,包括图具慧眼——我心中未来的新校区图书馆创意设计大赛、中外文新书展等。今年与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联合举办了科艺相通——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讲座基金作品展,旨在传播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精神、熏陶人文素养,助力医学院青年学子茁壮成长。此外还积极发挥学管会功能,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图书现场采购、举办各类信息检索讲座与培训。

图书馆优化文献资源布局,有效提高文献资源保障率;注重教学质量,加强信息分析与学科服务,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有力的决策信息支持;举办丰富文化推广活动,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