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病人是我一辈子的光荣,培养年轻医生是我一生的心愿:陆惠华

“服务病人是我一辈子的光荣,培养年轻医生是我一生的心愿”,这是陆惠华教授平时最爱说的话。陆惠华教授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心血管主任医师,老年病专家,仁济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上海医学会老年病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常务委员。目前担任上海交大医学院及仁济临床医学院医疗教学质量及住规培督导专家、上海交大医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交大八年整合教育改革专家组成员,上海市医学毕后教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特聘专家组组长,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现年八旬的她仍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旺盛精力活跃在医学教学的第一线。

1.坚持病房第一线,五十年如一日

病房一直是陆惠华教授常呆的“家”,春去秋来,年复一年,不管是酷热当头,还是三九严寒,她总是第一个来到病房,亲自查看每一位病人,倾听每一位病人的主诉,制定诊疗方案。创建以老年高血压及靶器官损害、老年感染、多器官系统功能障碍、老年肿瘤内科治疗及临终关怀为主的老年病研究方向。2003年退休后她仍坚持每周至少三次规范化医疗教学查房,给年轻医师进行病史分析及主持病例讨论,每次听着她那铿锵有力的点评,看着她不知疲倦的身躯,大家都能感受到一位老专家对医学职业的热爱和对病人无上的呵护,再苦再累都能瞬间化解。

2.大医精诚,书写生命的奇迹

大医精诚,医者仁心,1991年安徽巢湖突发特大洪灾,陆惠华教授率领来自仁济医院不同科室的12名骨干与其他三甲医院的九支医疗队一起奔赴灾区,并成为上海医疗队中唯一的女队长,当时已年满半百。他们带着上海人民的嘱托,团结一致、连续作战,或坐着木盆或在决堤瓦砾上行走,为灾民送医送药(在三个多星期里共诊治病人400余人次),甚至简易手术,大大解决了灾民的医疗急需,减少和防止了瘟疫的发生,当年仁济医疗队获得了上海市抗洪救灾先进集体,陆惠华教授也获得上海市卫生系统抗洪救灾先进个人称号。

2008年那场特大灾难-汶川地震使已退休的陆惠华教授又一次奔赴“战场”。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但这里确是与“死神”搏斗的战场。“仁济爱心病房”创建需要她的精湛医术和临床经验。羌族小伤员白发川,刚来医院的时候,诊断为极危重挤压综合征、急性肾衰竭,左小腿截肢术后残端感染,双下肢减张切口感染,重度贫血(血色素仅3.9克),严重脓毒症,右双踝骨折,右腓总神经损伤,全身重症药物过敏、带状疱疹,生命奄奄一息,经过医疗团队的全力救治,终于创造了奇迹,最终转入阳光康复医院安装义肢,从站到自己迈步行走。爱心病房类似的故事还有许多。陆惠华教授说当时她是摸着石子走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讨论,不断地总结,并撰写4篇专业论文,医疗团队用勤劳和汗水、真诚和无私的爱去呵护和温暖这些面临死亡而消沉的心,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生死难关,奇迹终于出现,做到了“零死亡、零截肢”。那年陆惠华教授也获得了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救灾仁济先进个人称号。

3.耕耘杏林五十三载,教书育人志不渝

陆惠华教授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倾听他们的思想,解答他们的困惑,鼓励年轻人把临床心得及时总结,以“授人以鱼,终身受益”的理念,带教青年医务人员。她在担任老年病学科科主任时,就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关键之所在,她带领团队成员,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实现了无诊疗护理常规、无教学任务、无论文、无研究课题、无研究生及硕博士授予点等五个方面“零”的突破。参与本科生及长学制等诊断学的中、英文教学;全国领先开创全日制及夜大学的老年病学必修和选修课教学,该项目被评选为交大医学院精品课程。2000-2011年举办712期“老年病进展各项专题”全国继续教育项目学习班,并创新性地送教到各区县,学员共1000余名,受到了广泛好评与肯定。

把培养青年医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视为我医学、医学教育生命的延续。

57年的执教从医历程让陆惠华教授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严、爱、真、恒、优)及人生价值观,付诸于毕后教育事业,她自2010年起担任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特聘专家组组长2013 年起担任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主持上海市级及协作省市规范化培训系列课件制作及实施,为兄弟省市高级师资培训班授课,完成上海规培人的社会责任,积极倡导和推进上海市“老年医学纳入住规培必修科目及在全国率先进行老年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每年到规培基地的督导与授课,为提升规培质量作努力。不问东西,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坚持以满腔热情投入,付诸于培育有理想、有信念、有温度、有爱心、有胜任力,受人民欢迎的好医生,认真脚踏实地在全市规培基地第一线实干。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视为我医学、医学教育生命的延续,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精神和态度,深受基地学员、老师和管理者的爱戴。

4.勤于笔研,诲人不倦,难能可贵

谁都知道陆惠华教授一工作就什么都可以忘记,她经常要比别人早起来3个小时俯案疾书,并修改大量的文稿,从星期一到星期日,挤掉的总是她休息的时间。2003年底退休至今,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专家评述、笔谈等18篇,通讯作者发表论文 22篇,其中病例报告11篇。主编医学专著4部,包括《实用老年医学》,“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项目、上海高校服务国家重大出版工程,毕业后医学教育出版工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系列示范案例--老年医学示范案例》。2020年主编60岁开始读老年系列丛书《疾病早知晓》。副主编:3部,《名医忠告》2012年《全国医学高等院校试题库》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6年首版上海毕后医学教育系列丛书——《综合知识》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9年再版。目前正主编2部:交大研究生课程《老年医学新概念》教材;唯爱伴我行2014-2020上海住院医师科普月月讲年度大奖赛《唯爱健康,医讲就懂》精选集。

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作为一直活跃在医疗、教学第一线的陆惠华教授来说,支撑她的是对医学事业的不悔和追求,是一名党员对于党的信念和忠诚,她总是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感染周围的人,她常说为了实现心中亘古不变的理想(不忘初心)——做一名将普通钢板打造成手表摆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她愿当一块基石,用踏实和稳健,为青年医学人才的成长铺垫开拓道路。她更愿做一把火炬,用光和热,把爱和感动带给更多的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医学毕业后教育工作,为建设《健康中国2030》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真正实践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老骥伏枥,永远前行!

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作为一直活跃在医疗、教学第一线的八旬陆惠华教授来说,支撑她的是对医学事业的不悔和追求,是一名党员对于党的信念和忠诚,她总是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感染周围的人,她常说为了实现心中亘古不变的理想(不忘初心)——做一名将普通钢板打造成手表摆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她愿当一块基石,用踏实和稳健,为青年医学人才的成长铺垫开拓道路。她更愿做一把火炬,用光和热,把爱和感动带给更多的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医学毕业后教育工作,为建设《健康中国2030》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真正实践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老骥伏枥,永远前行!